汕头综保区:厚积薄发的升级之路
汕头保税区于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粤东地区唯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近年来,该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保税功能,做大保税主业,蹚出了一条回归初心、开放发展的新路。
长年耕耘、沉淀的核心竞争力,也助力汕头保税区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关键一步——今年3月,汕头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国发〔2019〕3号文发布之后全国第一个由保税区转型升级的综合保税区。
今年3月,汕头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受访者供图
在汕头保税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胜全看来,在汕头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汕头综合保税区的成功获批,既是国家赋予汕头经济特区深化改革开放的重任,也是省委省政府对汕头经济发展寄予的厚望。未来将围绕综合保税区“五大中心”发展定位,加快建设发展,打造汕头乃至粤东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精准招商“引”来优质企业项目
建区初期,由于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以及缺乏相关政策支撑,保税区引进的企业大多数是工业企业,真正有保税功能需求的企业寥寥无几。近年来,汕头保税区借助全市深化改革开放的契机,突出保税功能、做大保税主业,主动融入汕头临港经济区发展战略,已初步形成了“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和“三大平台、六大中心”为主业的发展格局。
2019年,全区实现进出口贸易28.1亿元,同比增长116.9%;规上工业增加值6.85亿元,同比增长12.7%;固定资产投资10.91亿元,同比增长2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35.6%,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年翻一番。
该区坚持以“保税+”产业为主、以先进制造业为辅的招商导向,通过精准招商,推动一批批符合保税功能定位的平台和产业相继落地,为保税区发展增强了动力。近年来,保税物流中心、星辉化学、超声覆铜板二期、楷洽化工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运营。其中,汕头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完善政策配套,累计引进入驻企业16家,2019年实现一二线进出口申报总额10.45亿元,月均业务规模比2018年增长约9.4倍,成为全区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
目前,区内共有在建重点项目15个,投资总额约21.08亿元。其中,康泽药业粤东总部基地项目正在进行收尾工作,预计今年投产运营;宝能国际供应链物流中心一期正在加快施工建设,预计年底完工;宏辉果蔬仓储加工配送基地建设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预计今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中海信(汕头保税区)产业园运营基地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
4月29日上午,汕头综合保税区首批进驻项目集中签约,10个签约项目总投资额约6.2亿元,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实现进出口额超80亿元。这是汕头保税区管委会借助“升级综保区”这一有利政策契机实施精准招商引资的举措。
汕头综合保税区首批进驻项目集中签约。余丹 摄
本次引进的项目均是符合综合保税区功能发展需求的新业态项目。这也将为把保税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等“五大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企业优化发展
企业要引得进、留得住,扶持政策是关键。自2015年起,汕头保税区陆续制订出台《汕头保税区关于加快推进区域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汕头保税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奖励办法(试行)》(2016-2018年)、“关税保证保险”保费补助、《促进汕头保税区物流中心运营发展暂行政策措施(试行)》等扶持政策,助力企业做大做强。近期,保税区管委会还结合汕头综合保税区发展需求,整合优化原有各项政策措施,研究出台新的产业配套政策,形成《汕头综合保税区推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初稿),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开展研发,实行技术改造,进一步优化产能、提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自身竞争力,更好推动保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保税区坚持以“保税+”产业为主、以先进制造业为辅的招商导向,推动一批批符合保税功能定位的平台和产业相继落地。受访者供图
保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厚植发展基础,企业的快速成长又推动园区扶持产业的聚焦和发展,使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自2015年保税区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以来,园区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及基础设施投入等实现快速发展,惠企暖企壮企为保税区打开“政企双赢、全面开花”的局面。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汕头保税区舍得将“钱袋子”让利于企业,让进驻保税区的企业感受到管委会惠企暖企壮企的真诚服务。数据统计,2016年至2019年,汕头保税区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扶持企业共计9222.01万元,切实为企业“减负”,提高企业“获得感”。
保税区财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2020年保税区本级加大扶持力度,预计用于支持企业的金额超3000万元,这个数据约占年度区级税收收入47.2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汕头市政府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20条政策措施,保税区“加码”出台15条措施,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截至目前,保税区在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等方面给予奖补,20家企业共获得各项奖补资金超过220万元。其中,有8家企业获得复工奖励80万元;19家企业获得电费补助56万元;14家企业因增速在5%以上,获得2万元-1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共计85万元。
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企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区共有注册企业281家,其中规上限上企业31家。全区已获得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1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13家;获得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
盘活土地资源释放发展动力
是否有足够发展空间,也是企业所关注的问题。汕头保税区隔离设施内面积3.34平方公里,如何让“寸土寸金”的有限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一直是汕头保税区党委、管委会领导班子的工作重点。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保税区引入项目很多未能如期动工,造成大量土地闲置,区域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近年来,保税区管委会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攻坚克难,依法依规开展闲置土地和厂房处置盘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综合保税区的高质量发展开拓空间。
汕头保税区已初步形成了“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和“三大平台、六大中心”为主业的发展格局。受访者供图
据保税区公共事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全区共收回闲置土地530亩。2019年,保税区协议收回闲置土地3宗42亩,收回烂尾楼2宗29亩,19宗用地纳入低效用地范围,通过分类施策,已取得实质进展的6宗。据介绍,管委会收回零星闲置土地后,与周边土地整合成片出让作为大型建设项目用地。
例如,位于汕头保税区广平路的创业孵化基地,就是该区盘活闲置用地的案例之一。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块的办公楼多年未能建成启用,2011年保税区管委会经市政府同意,收回上述土地及房产。通过改造扩建,现该办公楼已打造成为汕头保税区创业中心(“一带一路”“互联网+”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该创业孵化基地自2018年正式运营后,依托保税区港口物流、商贸进出口、报关清关等优势条件,结合周边院校人才资源,以创新引领创业为导向,以培育项目主体为目标,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场地入驻、项目孵化、投资对接、产业转化等一系列服务。目前,已有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现代物流、新技术、新材料等领域50多个项目入驻,并举办多场“互联网+”外贸创业主题活动。
高标准打造现代化园区基础设施
要想引入更多高质量的项目、企业进驻保税区,还要在投资“硬环境”上“做文章”。近几年,汕头保税区管委会通过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投入,完善区域交通设施。过去3年,保税区管委会投资约1亿元完善路网工程,形成南北走向4条干道、东西走向15条支路的交通网络,实现全区所有道路贯通。
早在2017年,保税区管委会就投资600多万完成辖区污水输送干管建设项目,接通保税区所有污水管道并接入濠江区污水处理厂,解决了保税区污水处理问题。
与此同时,保税区管委会投资约1000万元,对区内园林绿化进行提升改造,引进专业的园林、保洁公司对园区进行管理,区域环境、卫生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汕头保税区公用事务服务中心负责人肖辉和告诉记者,由于保税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且土壤偏碱、风力较强,导致以前有些树木长势不良,园区绿化缺乏生机。后来经组织专家论证,种植了黄槿、海葡萄、印度紫檀、夹竹桃等抗风、耐盐碱树种,既可抗风又不失美观。
如今从高空俯瞰保税区,有序分布的厂区错落有致,主干道上绿植郁郁葱葱,与不远处的大海相互映衬,浑然天成。肖辉和说,今年保税区管委会还将投资1000多万元对区内原来没有路灯的路段全部配套路灯,让行人在每一条干道上都能走得放心、行得安心。此外,保税区管委会也已启动后江湾海堤修复项目,正在加紧报建手续,近期可动工建设。
来源:南方PLUS 南方日报记者 余丹